純正留守營好大米,西河南朝鮮族村好大米-原種米,縱橫山海理事繼東東奎農場出品(原價8元/斤,現會員促銷價格6元/斤),現貨發售。
領取地址(憑訂單):
雅韻緣茶坊(西港路華悅城底商,電話13013266072)。
送貨需加運費
取貨地點征集中......
西河南朝鮮族小學盛裝迎接毅行者、志愿者
靜靜流淌的洋河水,撫育了西河南這個美麗的鄉村還有香噴噴的西河南大米(撫寧留守營大米)
站在西河南村二百畝的水稻田前,陳繼東自豪介紹:“這是我們的原種米?!?/span>
出生于西河南村、成年后又在城市奔波多年,在人到中年之際,陳繼東選擇了回到家鄉,完成自己心中的夢想。
“秦皇島應該有屬于自己品牌的優質大米,那就是曾經名噪一時的留守營大米,留守營大米,人們只要吃過就不能忘記那個米香味,而我要讓它們重回到人們的餐桌上?!?/span>
家鄉的米香味,對于陳繼東來說,就是他遙遠而不能忘卻的鄉愁。而留住這個鄉愁,是這個歷經人世滄桑的漢子的終極夢想。
難忘小時候的米香味
從小在西河南村長大,又去技橋學習機械,后來自修本科學歷,進入到中阿化肥公司的銷售團隊,成為“金牌銷售員”,隨后又面臨單位解體,離職創業,陳繼東幾十年的人生經歷中,頗多坎坷與曲折。
對于他重回土地,變成農民,多數人都不理解,多年來的銷售經歷,經商生涯,讓他變得能說會道,頭腦靈活,早已經與城市融為一體,現在又要 “重吃二遍苦”,是為了什么?
陳繼東說,是源于小時候就聽到的一個傳說。西河南,他的故鄉,出過“貢米”。
貢米,就是朝廷上貢吃的精品專用米。隸屬于留守營鎮的西河南村,其生產的大米曾經全國聞名,被稱為“留守營大米”。
西河南村有種植水稻的傳統
全盛時期,撫寧縣曾有過二十多萬畝水稻田,遍地水稻,大米產量驚人,其中最著名的“留守營大米”,曾經遠銷京津冀,甚至出口至國外,在當時,提起留守營大米,就是名優特優的保證。
陳繼東查過縣志,三百多年前,撫寧留守營大米就已經非常有名了,因為當地處于沿海溫帶性季風氣候,土壤有鹽堿性,特別適合種植水稻,自古以來,人們在這片土地上辛苦耕作,培育了優質的撫寧大米,也給后人留下了一筆財富,貢米之說,也由此而來。
留守營大名甚至都傳到了國外。據記載,1953年,韓國還曾經派人來西河南村種植水稻,進行學習觀摩,并有一部分人留在這里種植水稻。
陳繼東說他是從小吃留守營大米長大的。
“用我們家的大米熬粥,一揭鍋,粥上面漂著一層米油,滿屋飄香?!?/span>
但成年以后,他卻發現自己很久沒有吃過當年香飄滿屋的大米了。
近年來,因為水源污染嚴重,勞動力的減少,再加上種植業辛苦又不賺錢,種植水稻從一時的興盛轉至低谷,曾經名震一時的“留守營大米”,似乎漸漸走向低落。
陳繼東難忘一件事,有一次他給朋友家送大米,說是產自西河南的,竟然遭到拒絕,對方稱他們老家的大米是被污染過的,怕吃了不健康。這讓陳繼東即尷尬又氣憤。
我們老家的大米,怎么會有這樣的口碑?從那時起,他就憋了一口氣,要為老家的大米“正名”!
一生難忘農業情
陳繼東有這樣的理想,和他從事多年的農化服務工作有關。
1999年,陳繼東從河北化工學院畢業,進入中阿化肥公司工作,第二年,成為一名銷售人員。
從那時起,這個純樸的農家子弟開始走上了農化服務的道路?;输N售、技術推廣、農業幫扶,一連十幾年時間,他都奔走在全國各地,每日與農民打交道,為農產品把脈、護航,在或是肥沃的或是貧瘠的土地上,處處都留下了他的腳步。
這段經歷,讓這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又與農民、土地緊緊聯系在一起,多年以后,即使不再從事這個工作,可是他再難割舍這段情。
“我懂土地,我愛土地,我和他們一樣,也是農民?!?/span>
陳繼東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在農產品銷售市場拼搏、奮斗,學了一身本領,又能乘著國家全力服務“三農”、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東風,把這一身本領又用于農業。
2013年,陳繼東在村里包了二十畝地,開始了他生產優質大米的創業之路。
此后,他每年承包的土地都有所增加,從最初的二十畝漲至二百多畝,后來他與舅舅孫建英一起,成立了秦皇島驪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并由孫建英擔任技術顧問。孫建英當時已經年近七旬,退休前是撫寧農業局種子公司經理,也是北方有名的農業專家。陳繼東既請他把關,也向他學習。
陳繼東與孫建英接受記者采訪
他把在農化服務中學習的技術也用于種植中,包括土壤病蟲害防治、測土配方施肥等等,又與秦皇島市農業局土肥站、種子站、植保站、技術站保持聯系,取得了他們的支持。
陳繼東的夢想,是做“原種米”,讓熟悉的味道重回到人們的餐桌上。
打造秦皇島唯一的試驗站
原種米的稻種是純生態的,沒有經過雜交,也是用來做各種品種試驗的“母體”,這也就決定了陳繼東承包的土地,都是試驗田,是土壤上的試驗室。
開發新品種,生長有地域特色的農作物,是這片“試驗室”的主要工作,也是重現當年非雜交的“留守營大米”的重要手段。
最初,河北省水稻研究所提供了原種,讓他們進行試驗。試驗很辛苦,所有的育苗、插秧、除草、施肥、拔秧都要他親自完成,每天起早貪黑,長在土地上,更是常事。而最讓人痛心的是,還要承受因試驗失敗而帶來的經濟上的損失。
種過水稻的人都知道,進行水稻品種試驗、開發是十年磨一劍的事,有“前三年,中三年,后三年”之說,前三年是水稻生試試驗,中三年是續事試驗,后三年是生產試驗,這九年的時光過去后,最后一年才能定名,普及種植推廣。
在生試試驗過程中,幾乎年年都有遇見不順利的時候,因為取種的不適合、肥料試用劑量的偏差等,土肥試驗失敗是家常便飯。僅2016一年,陳繼東因為試驗失敗,就損傷了十幾萬元,最慘的是2018年,140畝的種苗全死了,這些損失累計達到40多萬元。
但陳繼東不怕失敗,也不怕賠錢,他說:“失敗是好事,因為試驗的結果,就是要發現問題,只有發現問題,才能找到解決方案?!?/span>
功夫不負有心人,因為長期致力于水稻試驗,他也贏得了當地農業部門的關注和支持。而由他所在農場出具的科研報告,得到了國家農業部的肯定。
2016年,國家農業部下發文件,在全國建立32個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冀東國家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的牌子隨后豎在了陳繼東的試驗田里,這也是秦皇島唯一一個國家級別的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

有了國家農業部門的支持,更多的原種米進入了試驗田,陳繼東的工作開始步入正軌,他擔負起了為國家農業試驗、開發新品種的任務。
除了223.45的水稻試驗田畝,陳繼東還承包了200畝的玉米試驗田,60畝的小麥試驗田,至今已經試驗示范1000多個水稻品種、2萬多個玉米品種和300多個小麥品種。
他還多次與全國的同行們交流、合作,進行引種試驗和推廣,最遠的引種試驗合作遠到海南、新疆等地。
2018年,陳繼東在北戴河新區成立了東奎家庭農場,推出以“西河南”為標志的原種米,這意味著,本地優質大米,已經開始正式走向市場。
2019年,響應秦皇島農業部門要求,陳繼東在試驗田里進行了“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試驗,并被列為秦皇島市優質水稻品種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試驗區。
除了推廣新品種,陳繼東還在西河南及周邊的村落里,推廣農藥化肥減量增效的種植技術,以減少農民成本負擔,降低農殘,提高水稻質量。他相信通過使用新技術,開發新品種,不但能夠實現農民土地上的綠色環保,增產增量,還能讓更多的人加入到水稻種植中,重返那個家家戶戶種植“留守營大米”的輝煌時代。

最近,陳繼東又接到了一個好消息,他的東奎家庭農場,2019年通過了市級農業部門的支持,積極申報京津冀農業科技試范基地,并已經取得這一資質。
從農村到城市,又從城市到農村,陳繼東的命運與土地息息相關,從未分離。炊煙,米香,清晨時田野氤氳的霧氣,壟溝里一茬茬攀升的青色秧苗,這些,都讓他的生活里充滿了希望和憧憬。陳繼東相信,只要土地還在,希望就在,他也一定會讓秦皇島人自己生產出來的優質品牌大米,走向全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