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 id="5fv3b"></dl>

      <font id="5fv3b"></font>
      <output id="5fv3b"><noframes id="5fv3b">
      <font id="5fv3b"><video id="5fv3b"></video></font>

      <form id="5fv3b"></form>
      <dfn id="5fv3b"><strike id="5fv3b"></strike></dfn>

      <ins id="5fv3b"><rp id="5fv3b"></rp></ins>

      <dfn id="5fv3b"></dfn>
      歡迎訪問秦皇島縱橫山海運動生活網
      客服熱線: -

      秦皇島縱橫山海運動生活網

      路跑,慢跑教學,8837創始人網站 全民健跑+ 超百毅挑戰賽 青春長城 路跑 出行計劃 河北戶外聯盟 健步走 旅游戶外 團隊毅行

      2023超百毅挑戰賽

      距離2023-09-23還剩

      2017中國大陸登山戶外運動事故分析報告 [復制鏈接]

      安全宣導小組 3073 1
      安全宣導小組
      話題: 10
      回復: 13
      樓主

      根據中國登山協會登山戶外運動事故研討小組的不完全統計,2017 年共發生289 起事故,活動參與總人數2346 人,事故總人數1007 人。與2016年相比,呈現下降趨勢。


      2017年事故整體狀況分析


      2017 年全年事故中,活動參與總人數2346 人,事故總人數1007 人,受傷事故107 起,受傷人數121人,無人員傷亡事故141 起。死亡事故35 起,死亡人數41 人,其中群體性死亡事故2 起,死亡7 人,失蹤事故7 起(其中一例與死亡事故同例),失蹤人數8 人。


      多數事故得到了公安、消防、民間救援隊、村民等機構和群眾的及時救援,但仍有部分事故的人員因傷情嚴重而死亡或者因地形復雜而未找到。


      為了統計分析2017 年事故整體狀況,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防同類事故再度發生,同時梳理出快速有效的救援經驗,報告將從事故類型、運動項目、月份、時間、登山過程、天氣等多方面、多角度進行具體的圖表統計分析。


      1

      事故類型與2016 相比基本相同

      近兩年,事故數量的增多導致事故類型也越來越多,從迷路、滑墜、被困、高墜、疾病等類型上升到十幾種事故類型,2017 年與2016 年相比,事故類型基本相同。



      1

      迷路已連續多年成為事故主要類型之一


      2016 年迷路事故139 起,占總體事故的45%;2017 年迷路事故132 起,占總體事故的46%。雖然2017 年的迷路事故數量與2016 年相比有所減少,但從迷路事故的占比來看,基本沒有變化,仍然是事故高發的類型之一。


      根據案例分析來看,迷路類型主要分為天黑迷路、落單迷路、大霧迷路、挑戰新線路迷路等。


      不同類型的迷路原因也是各不相同,比如,天黑迷路的主要原因可能有行前計劃不到位、路線不熟悉、路線標示的缺失、自我能力的認識不足等;而落單迷路的主要原因可能有自身能力的不足、領隊監管不到位、個人安全意識淡薄等。


      從上述原因可以看出,防范和規避迷路事故的發生,需要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努力。


      對于政府和管理機構來說,需要持續宣傳登山戶外安全知識,在景區和一些流行路線建立標示系統,做好引領和服務;對于行業機構來說,需要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技術水平,培養從業人員良好的安全意識,加強對參與人員的指導和幫助;對于參與者來說,需要深入了解登山戶外運動的高風險性,加強知識的學習、提高個人能力,不沖動冒險,不跟風探險,一切要量力而行。


      如果發現自己確實迷路了該怎么辦?


      牢記國內外通用的STOP 原則,即Stay,待在原地,禁止隨意走動;Think,保持冷靜,尤其帶隊人員要時刻保持冷靜和清醒,及時安撫大家,準確做出判斷;Observe,觀察周圍地形地貌,尋找可以走出去的辦法;Plan,綜合分析現狀,制定切實有效的計劃,最后按照計劃有條不紊地實施。

      2

      高墜和滑墜類事故在受傷和死亡事故中占比最高(高墜即垂直墜落?;瑝嬛冈诰哂幸欢ㄆ露鹊牡匦紊匣洌?。


      根據2017 年統計數據來看,289 起事故中高墜事故和滑墜事故分別為24 起和77 起,高墜事故中造成死亡的事故有12 起,占死亡事故總數的34.29%,造成受傷的事故有13 起(其中一例與死亡事故同例),占受傷事故總數的12.15%,沒有一例是無人員傷亡。


      滑墜事故中造成死亡的事故有10起,占死亡事故總數的28.57%,造成受傷的事故有64 起,占受傷事故總數的59.81%,失蹤事故1 起,無人員傷亡事故2 起。


      高墜和滑墜類死亡事故起數占死亡事故總起數的62.86%, 受傷事故起數占受傷事故總起數的71.96%。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滑墜和高墜類事故在受傷和死亡事故中占比相當高,一旦發生高墜,非死即傷,一旦發生滑墜,無人員傷亡事故占比僅2.6%,所以高墜和滑墜的后果非常嚴重,參與登山戶外的人們要盡量避免高墜和滑墜。


      那么,如何避免高墜和滑墜呢?


      第一,各省市自治區山峰管理機構應在比較陡峭的地形或者接近懸崖的地形處貼出警示牌,或者做好相關的安全措施,比如安裝護欄、架繩索等;


      第二,參與者在無保護措施下禁止靠近懸崖或者陡峭處,尤其下雨或者下雪時更不能大意。


      2

      登山(低海拔登山)和徒步穿越

      連續多年成為事故頻發的運動項目


      登山、徒步穿越是歷年事故較多的運動項目。


      圖中數據也從側面反映出,由于登山和徒步穿越相對于其他項目來說門檻較低,對技術、裝備等方面要求較低,使得參與人群較多,成為大眾最易接近的項目。


      正因為如此,更容易導致參與者麻痹大意、放松警惕,因缺乏登山戶外經驗以及專業的知識、裝備和技術,缺少行前計劃的制定和對當地天氣以及地形地貌的了解,再加上一定的盲目性和安全意識的淡薄,才使得事故頻頻發生。


      此外,根據統計,高山探險項目在2017 年共發生4起事故,造成3 人死亡,與2016 年相比,死亡人數相同。


      根據地方信息反饋,僅有1 起事故在活動開展前是獲得地方登山協會許可的,另外3 起事故在活動開展前都沒有獲得許可,這應該引起廣大高山探險愛好者的高度警惕。


      為了自身安全,在進行高山探險時一定要到山峰所在地的管理單位報備并申請許可,起到安全監控的作用,一旦發生險情能夠進行及時有效的救援。


      3

      山東、廣東、浙江、河南

      仍然是事故頻發地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推動下,各地登山戶外運動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


      在各項戶外賽事以及群眾徒步大會、新年登高等系列活動的影響下,參與戶外的人群基數快速增長。然而因登山戶外運動的高風險性,隨之而來的便是各地事故頻發,尤其在經濟發達、戶外資源豐富的省市,事故發生更加頻繁。


      因此,為了重點監測和防御事故多發地區的動態,及時組織各方力量進行施救,減少事故發生和人員傷亡,深入分析事故在全國各省市區的分布特征非常有必要。


      與2016 年相比,2017 年山東、廣東、浙江、河南、湖北仍然是事故頻發地,需要引起當地政府、從業機構以及社會大眾的高度重視。


      此外,江西、遼寧兩省的事故也有所增加,應該引起注意。報告認為,登山戶外運動是一種地域選擇性很強的運動項目,也與當地經濟水平有著直接關系。


      廣東、河南、山東、浙江事故數量在全國遙遙領先,主要原因:


      一是四省的山地資源比較豐富,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登山戶外愛好者參與其中;


      二是交通便利,位置優勢明顯,經濟也相對比較發達;


      三是當地救援隊和信息員加大了對事故統計力度,事故數據收集得更加全面和具體,漏報事故比較少(部分地方由于統計不完全,事故數量不一定全面)。


      4

      10 月份事故呈現高發態勢


      根據4 年來每月事故數據的對比,2017 年10 月份發生的事故為歷年之最。十月秋高氣爽,加之有“十一”長假,選擇出行的人群有所增加,其他月份與往年相比,基本呈現平穩狀態,冬季的事故數量與夏天相比數量有所降低。


      5

      上午10 點至11 點期間事故增長速度較快


      事故發生主要集中在13:00—21:00。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根據實際案例來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行前計劃不足,沒有準備就盲目出行,導致迷路、被困的事故較多;


      第二,登高望遠后心情愉悅,回家心切,容易麻痹大意,放松警惕;


      第三,下午天氣變化多端,易刮風下雨,造成摔傷、被困、失溫等事故;


      第四,參與者對于體力分配法則掌握不足,返程時體力易透支,導致無法返回。


      另外,2017 年上午10:00—11:00 期間,較之去年,事故增長幅度較大。


      通過案例分析,主要原因有早晨登山看日出,下山時造成事故;徒步穿越因前一天天黑無法脫離困境,露營一晚第二天撤回時出現事故。


      因此,要時刻警惕登山戶外運動所具有的高風險性,切忌盲目出行,出行前一定要了解目的地的地形和天氣,做好行前計劃,掌握戶外基礎知識,這也是安全出行的前提,如果遇到危險一定要保持冷靜,避免心態失衡。


      6

      下降時的事故率高于上升時和其他階段


      與往年相比,2017 年下降的事故仍高于上升的事故。


      正所謂“上山容易下山難”,下山時基本在下午,根據當日事故時間統計表可以看出,事故發生時間多數都在下午,由此可以看出,參與者行程計劃不足,對天氣了解不到位,對自我能力認識不足以及心態的變化是誘發事故的重要原因。


      因此,提醒廣大登山戶外運動愛好者,行前要做好行程計劃,切忌盲目出行,返回時要保持高度專注,不能懈怠大意,分配好體力,始終把安全放在首位。


      7

      晴天的事故率遠高于其他天氣


      晴天的事故率遠遠高于其他天氣,達51.2%,與2016 年相比,比例有所下降。難道晴天出行更危險?


      其實不然,根據事故統計概況來看,由于人們要享受戶外靚麗的風景,舒緩工作中的壓力,一般都會選擇好天氣進行登山戶外運動,如果選擇惡劣天氣出行,無法達到人們走向戶外的目的。因而,晴天事故率高主要是因參與人數的增加而導致。


      晴天發生的事故更多是主觀因素導致,而非天氣因素。但惡劣天氣中發生的事故并不是大家選擇了惡劣天氣出行,而是因為對當地天氣變化情況不了解或者不會觀察山里的天氣變化,導致在活動過程中天氣突變而造成不同的事故,比如山洪爆發被困、大霧迷路、道路濕滑、臺風等。


      8

      組織松散的活動更易造成事故的發生


      2017 年與往年相比,個人行為、親友結伴的事故仍是年度事故多發的主要組織形式,占比67.82%,網絡招募、AA 制、法人單位的事故基本保持穩定狀態。由此可見,事故數量與組織形式密不可分。


      個人行為、親友結伴兩種形式最大的共同點就是組織松散,戶外經驗缺乏,完全沒有責任主體,遇到風險時抵御能力非常有限,易造成悲劇發生。然而,在當前登山戶外運動中,個人行為、親友結伴仍是最主要的組織形式。


      而以法人單位為組織形式的事故數量基本保持在最低,這不僅是因為他們有嚴密的組織團體,更重要的是有專業的人才做組織保障。


      因此,登山戶外運動的組織形式應該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加大對全民戶外知識的普及力度,加強戶外安全理念的宣傳,加快專業戶外機構的建立,是減少組織松散而造成事故多發的關鍵。


      如果登山戶外運動參與者具有專業的知識、專業的裝備,組織者具有豐富的經驗、專業的服務,相信登山戶外運動的事故會越來越少。


      9

      政府救援仍是山地救援中的主導力量

      (藍色:2014 ;橙色:2015 ;灰色:2016 ;紫色:2017 )


      2017 年救援組織形式與2015 年相比基本保持一致,與2016 年相比,政府救援繼2015年后再次成為山地救援中的主導力量,民間救援占比也有一定幅度的提升。


      由此可見,政府救援是保障登山戶外運動參與者安全的重要支柱。在山地救援中,求救者的第一選擇基本都是撥打110 報警電話,當政府救援組織無法獨立完成山地救援任務時,會與當地民間山地救援隊聯動。


      民間山地救援隊對不同山地地形的救援技術掌握得更加全面,救援效率會大大提升,目前福建、廣東、河南的部分民間山地救援隊已與政府系統形成聯動機制。


      數據顯示,在2017 年的山地救援案例中,聯合救援僅次于政府救援,它可以彌補政府救援和民間救援單獨開展時所帶來的困難。


      相信在未來的山地救援中,政府和民間救援組織的聯動將對登山戶外運動的健康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全民參與 讓事故遠離


      通過數據分析,報告認為登山戶外運動的發展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和參與,要加強學習登山戶外運動項目的特征,學習戶外風險和事故類型,學習急救、自救知識,只有全民參與,全民學習,才會讓事故盡量遠離每一個人,讓登山戶外運動真正成為大家欣賞風景、享受自然、愉悅心情、開闊眼界的體育項目。


      1

      政府要進一步引導和規范登山戶外市場


      積極建立和完善與登山戶外市場相關的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有規可循,推進登山戶外運動科學、安全、健康、有序的發展。


      加強登山戶外組織管理機構的監管力度,進一步完善組織開展登山戶外運動的公司、俱樂部等服務機構的資格認證體系,制定相應合理的運營標準。


      加大力度改善硬件設施,根據事故原因對事故多發地、頻發地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2

      組織登山戶外運動的公司、俱樂部等服務機構需加強自我完善


      服務機構是參與者的載體,服務人員的能力水平將直接影響參與者的安全。


      服務機構要提高從業人員的入行門檻,平時要廣泛開展全方位的專業培訓,提升登山戶外技術水平和應對風險能力,使從業人員具備預判各種地形風險的能力,并熟練掌握相關救援技能。


      活動前,應為參與者制定完整的行程計劃,包括活動路線、天氣情況、地形地貌等,做好應急救援措施,告知參與者需要做的準備和可能存在的風險;


      活動中,應及時關注參與者的動態,隨時觀察周圍環境的潛在風險,遇到風險時能夠沉著應對;


      活動后,應及時總結,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歸納和分析,并將總結的內容分享給每一位活動參與者,讓他們能夠從中獲得經驗,吸取教訓。

      3

      參與者要提升和完善自我能力


      根據報告分析,個人出行、親友結伴出行的參與者更容易出現風險。


      因此對參與者而言,每個人都應該具備基本的戶外知識,平時要積極學習相關知識,參加相關組織機構的登山戶外專業培訓,正式參加活動時遵從由簡到難的入門原理,避免盲從和跟風。


      宣傳科學登山、安全戶外是中國登山協會每年編制登山戶外運動事故年度報告書的主要目的,戶外安全的警鐘必須長鳴。希望能通過相關信息的傳播,幫助大家安全地走進戶外,從而健康地享受自然,推動登山戶外運動安全健康地發展。


      發布背景

      根據中國登山協會2015年對登山戶外運動人口的調查數據顯示,全國泛戶外人口數達1.3億,然而隨著登山戶外運動的快速發展和參與人口的急劇增加,登山戶外安全問題已連續多年成為影響這一運動健康發展的關鍵,也已成為政府、行業機構和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


      比如2017年5月的鰲太事故就震驚戶外圈,引來上百家國內媒體關注和報道,更是引起了政府部門高度重視。


      針對于此,全國各地紛紛采取措施解決登山戶外安全問題,比如制定申報審批制度、發布禁止在事故頻發區登山的條令、發放戶外安全手冊、舉辦專業培訓,以此來提高大眾對登山戶外風險的認識、把控和管理,培養登山戶外安全意識。


      因參與人群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登山戶外運動事故仍然頻頻發生,只有厘清事故發生的原因,找出同類事故的共性,才能從源頭杜絕事故的發生,讓每一個參與登山戶外的人都能安全地享受戶外魅力,讓登山戶外運動健康發展。

      【本期編輯:朱葉】

      評論請先登錄注冊
      精彩話題推薦
      綁定手機
      ×
      圖片驗證碼
      四十如虎的丰满熟妇啪啪

      <dl id="5fv3b"></dl>

          <font id="5fv3b"></font>
          <output id="5fv3b"><noframes id="5fv3b">
          <font id="5fv3b"><video id="5fv3b"></video></font>

          <form id="5fv3b"></form>
          <dfn id="5fv3b"><strike id="5fv3b"></strike></dfn>

          <ins id="5fv3b"><rp id="5fv3b"></rp></ins>

          <dfn id="5fv3b"></dfn>